在礦山作業環境中,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,但盡管采取了種種預防措施,意外情況仍時有發生。因此,掌握礦山急救知識對于保障礦工的生命安全至關重要。通過系統的培訓內容,提升礦山工作人員在緊急情況下的自救與互救能力,確保在第一時間給予傷者有效的初步救治,為后續專業救援贏得寶貴時間。礦山作業環境復雜多變,常見的傷害類型包括機械傷害、物體打擊、高處墜落、坍塌掩埋、爆炸傷害以及職業性塵肺病等。這些傷害往往具有突發性、嚴重性和復雜性,要求救援人員不僅要迅速反應,還要具備專業的急救知識和技能。在進行任何急救行動之前,確保自身安全是首要原則。救援者需評估現場環境,避免二次傷害,如確認無坍塌風險、切斷電源、佩戴好個人防護裝備等。同時,保持冷靜,迅速判斷傷者情況,優先處理生命威脅最大的傷害。
心肺復蘇是針對心臟驟停者的緊急救治措施。正確的CPR步驟包括C(胸外按壓)、A(開放氣道)、B(人工呼吸)。在礦山環境中,由于體力消耗大,應特別強調高質量胸外按壓的重要性,按壓深度成人約為5-6厘米,頻率100-120次/分鐘。對于非專業人員,如未經培訓或環境不允許進行人工呼吸,持續進行單純胸外按壓同樣有效。礦山事故中,出血是最常見的傷害之一。根據出血部位和程度,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,如直接壓迫、加壓包扎、止血帶使用等。使用止血帶時,注意標記時間,每隔一小時放松1-2分鐘,避免肢體壞死。正確的包扎可以保護傷口,減少感染風險,同時有助于止血。對于骨折或疑似骨折的傷員,正確的固定能防止骨折端移位,減輕疼痛,避免二次傷害。固定時應使用硬質材料,如木板、樹枝等,保持傷肢于功能位。礦山作業中,有毒氣體泄漏或粉塵濃度超標可能導致窒息或中毒。救援時,首先確保通風,迅速將傷員移至安全地帶,解開衣領、褲帶,保持呼吸道通暢。對于有害氣體中毒者,避免盲目施救,應佩戴防毒面具或使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進入現場。礦山爆炸或高溫作業可能導致燒燙傷。初步處理時,迅速脫離熱源,用冷水沖洗傷處至少20分鐘,去除衣物時注意保護水泡,避免撕脫表皮。不要隨意涂抹牙膏、醬油等物品,以免加重傷勢。
礦山事故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心理沖擊。救援人員需具備基本的心理疏導能力,穩定傷員情緒,鼓勵其保持求生欲望。同時,良好的團隊協作是高效救援的關鍵。通過定期演練,提升團隊默契,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集結,分工明確,有效執行救援任務。礦山應配備充足的急救箱、擔架、氧氣瓶、急救藥品等急救物資,并放置于易取用的位置。定期對急救物資進行檢查和維護,確保其功能完好,藥品未過期。此外,礦山應設立急救站,配備專業醫護人員或經過培訓的急救員,24小時待命。礦山急救知識的培訓不應是一次性的,而應形成常態化的機制。新員工入職時必須接受全面的急救知識培訓,老員工則需定期參加復訓,更新急救技能。培訓內容應結合礦山實際情況,注重實踐操作,通過模擬演練提高應急反應能力。
定期組織急救案例分析會,分享成功救援案例,分析失敗教訓,提煉經驗教訓。鼓勵員工提出改進建議,不斷優化急救流程和措施。同時,建立急救知識交流平臺,促進員工間的經驗分享,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。礦山急救知識的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礦山管理者、救援人員及全體員工共同努力。通過系統的培訓、科學的準備、高效的團隊協作以及持續的學習提升,我們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礦山事故帶來的傷害,守護每一位礦工的生命安全。